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科技成果推介
项目简介:
锂电池已经在消费电子、电动汽车、规模储能等领域实现了较大规模的产业化,在能源安全、经济发展、低碳环保、智能社会等方面推动了全社会的进步。然而电池的能量密度仍然较低,无法满足各行业对于设备更长续航的能量使用需求。尤其在电动航空、国家安全等领域,目前较低的能量密度使得电池无法有效应用。无论是从创新链还是需求端,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是大势所趋。经全球多个研究团队开展的广泛研究的验证,固态电池是实现高比能电池最具竞争力的方向。本项目将开发更高比能的固态电池关键材料,开发高比能固态电池电芯的关键制造设备,实现更高比能电池材料和单体电芯的生产制造规模化,开创高比能电池产业化的先河,提升我国在高比能二次电池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团队简介:
李泓研究员团队致力于开发高比能电池关键材料和高比能固态电池制造技术,已开发了高比能正负极、固态电池隔膜等关键材料,进行了超高比能固态电池制造技术的创新和开发,完成了多批次实验室级到小试级的试制放大,实现了从材料到电芯产业链段的技术突破,为行业在高比能固态电池方向奠定了扎实且深厚的基础。
项目需求:
寻求进一步的合作和落地机会,对下一步产业化步骤、合作模式及落地需求,可根据双方情况进行深入交流。
2、太阳能电池瞬态光电测量系统
项目简介:
太阳能电池可调控瞬态光电测量系统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支持下开发的一种太阳能电池光电测量仪器。它主要用于太阳能电池在独立可控的电压和光照等实际工作状态下微扰瞬态光电流和瞬态光电压的无损快速测量,以此研究表征电池器件电荷输运、界面转移、电荷复合和存储特性,并可进一步量化分析电池内的电荷损失和缺陷特性。该技术和仪器系统在钙钛矿、晶硅、铜锌锡硫硒、有机、硒硫化锑等多种类型太阳能电池研究中已表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是通过电荷动力学测量指导太阳能电池器件调控和性能提升的重要技术手段。该项目经领域专家论证,认为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此类研究的空白,其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团队介绍: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太阳能创新应用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太阳能电池研究和相关仪器开发,成功研制多套太阳能电池光电测量仪器。团队负责人,孟庆波博士、研究员,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中心主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重大光电研究计划、科技部863、973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
项目需求:技术转让、技术开发。
3、基于片上集成光学微腔的高灵敏度超声波传感器
项目简介:
超声波传感器在医学超声诊断、无损探伤、声呐、水声通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应用。目前技术上最成熟的超声波传感器一般采用压电换能器,但为了实现较高的灵敏度一般尺寸较大,难以实现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光学微腔超声波传感器可同时实现较高的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我们利用完全片上集成的Si3N4微腔与悬空SiO2薄膜复合结构实现了0.78 μPa/Hz1/2的峰值灵敏度,为目前微腔超声波传感器中的最高记录。该集成微腔超声波传感器有望应用于海底高分辨成像、水声通信等应用。
团队简介:
李贝贝研究团队目前有特聘研究员2人,博士研究生10人,团队致力于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及其精密测量应用研究,包括超声波传感器、磁力仪、窄线宽激光器、光学频率梳等方面。团队已制备出品质因子超过500 M的二氧化硅微盘腔与品质因子超过2.5 M的氮化硅微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需求:
寻求合作方通过联合开发等方式,对下一步产业化步骤、合作模式及落地需求进行深入交流。
4、快速精准抗病毒项目
项目简介:
“2003年非典”、“2019年新冠”等传染病大流行,给社会的安全运行和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重大冲击,导致严重经济损失。面向未来传染病大爆发时,本项目致力于快速出具熄灭病毒复制的安全特效的小分子药物——有效降低病毒载量、广谱、不易产生抗药性、重症患者成功救治。本项目前期历经20多年“病毒复制马达机器动态机理” 的基础研究积累,形成底层算法和理论认知的破解,融合先进单分子动态观测、大数据精准对接、医药化学信息整合等多模块平台,构建一体化“端对端”的特效小分子药物生成技术平台。平台将显著提速抗病毒小分子特效药物的产出效率,从业界平均十年研发时间缩短到1年之内。“深扎根-广融通”系统集成,实现突破医药界现有技术“高投入、长时程、低效率”的制约瓶颈。
团队介绍:
项目负责人刘玉如博士,跨学科实验技术和科研管理专家,现任物理研究所蛋白质公共平台主任;
团队核心成员包含首席科学家谢平博士(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分子马达理论生物物理国际领军科学家)、首席技术官储少嵩博士(历任大型和创新制药公司研发主管,成功上市多款药物)、医学总监刘小锋博士(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临床专职科研人员)、大数据工程师鲍秀娥博士(北京理工大学特聘研究员)。
项目需求:
资金需求700万元;人员需求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工程师1名,人工智能超算技术人员1名,实验技术人员3-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