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杰研究院新产业发展部 - 科学技术部主管机构
Industry Empowerment
产业赋能
先进技术 您的位置:主页 > 产业赋能 > 先进技术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科技成果推介
2024-09-30 返回列表
项目1
项目名称:多通道术中协同及质控机器人系统
项目介绍:项目通过运用5G云网链融合技术,面向手术室专属场景搭建了术中数据实时采集、安全存储、可信共享、远程交互和质量控制的实时多通道术中协同及质控系统,为提高手术治疗质量、更好地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以及实现手术治疗的均质化服务提供可选的方案。目前该系统已实现量产和常态化应用,可与手术室、导管室等多类手术场景中的20类设备进行视频数据采集对接,具备对术中多模态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与监测的能力。项目设备在由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主办的“一带一路”国家肝脏微创技术培训项目上示范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等知名专家应用项目设备共计进行了22场手术示教,取得良好效果。项目荣获第八届临床创新与发明大赛诊疗赛区一等奖。该系统可一键式快速部署,智能化采集手术资料,无线信号可高速、安全、高质量传输至虚拟云并由术者进行编辑标记,手术智能影像识别以及辅助提示系统联合远程交互系统,共同为术中突发危急情况提供辅助决策。

项目2
项目名称:靶向GPR146降压药物研发
项目介绍:根据 2022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我国血压正常高值检出加权率为41.3%,估计全国有血压正常高值4.35亿人。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仍然是世界性难题,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不足一半,控制率不足五分之一。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即使进行了最佳治疗,也无法达到理想的降压目标。由于高血压病因不清,机制不明,自90年代后三十年都未有新药上市,而目前国际降压新药的研究靶点相对单一(集中于RAAS系统),疗效与安全性待进一步确认。高血压是以静水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高静水压可通过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内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等机制促进心脏重构、增加房颤的易感性、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等。我们通过在体、离体实验以及人源血管组织验证等研究证明G蛋白偶联受体146(GPR146)能感受高静水压力,并通过Gαi参与调节平滑肌细胞功能,进而对血压产生影响;给予小鼠注射GPR146 中和抗体能显著降低高血压小鼠血压。而GPCR是最主要的药物靶标超家族,目前药物市场上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分子药物是GPCR的激动剂或拮抗剂,提示GPR146有望成为以调节血管功能为新机制的降压药物,阻断或抑制GPCR146有望成为高血压治疗的新策略,拥有广阔的转化应用价值。

项目3
项目名称:“先心安”胎儿心脏智慧医疗平台
项目介绍:项目平台由前端智能AI设备(“先心安”智能栈)、医患服务平台及相关服务共同构成。其中,“先心安”智能栈将胎儿心脏超声图像实时智能识别、质量评估及测量等AI功能内置于智能设备中,能切实提升基层医生筛查及诊断准确率,并能大幅提高超声医师的工作效率。同时,项目平台可以提供完备的上下游服务功能,结合5G无线网络,实现高清、无损超声图像传输基础上的专家质控、诊断、远程专科及多学科会诊功能,可有效改善我国医疗资源“非均质化”现状,达到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目标。目前平台已在全国8家省级妇幼保健院及十余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余家医疗机构推广及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项目4
项目名称:心脏外科术中脑保护装置
项目介绍:我国心外科手术患者数量庞大,近5年来,年均手术量高达20万例以上。脑损伤是导致心脏外科手术患者预后不良的第二大危险因素,包括脑卒中、昏迷、认知功能障碍等,发生率可高达25%左右。术中栓塞事件是导致脑损伤的首要原因,一旦发生严重脑损伤,患者5年死亡率高达50%以上,近50%的幸存者伴有严重的后遗症,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给家庭和社会也会造成负担。目前国内外针对心外科围术期脑损伤应用了多种防治方法,如CO2术野预充、抗凝、稳定灌注、低温等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对于术中脑栓塞事件的防治措施仍不完善,究其原因是缺乏针对性的脑保护装置。对此,项目团队通过研发心脏外科专用术中脑保护装置,通过升主动脉入路,采用术中超声引导定位,于双侧颈动脉完成装置释放及回收,防止栓塞并发症;实现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为预防围术期脑损伤提供有效手段。 
 
项目5
项目名称:预防静脉桥血管再狭窄的涂抹式水凝胶外支架
项目介绍:大隐静脉是冠脉搭桥(CABG)最主要的桥血管材料,使用率超过90%。但数据显示,大隐静脉桥术后1年再狭窄率高达30%,严重影响手术疗效。静脉桥外支架是抑制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措施,但现有外支架均无法满足临床需求。本项目利用自主研发的双网络水凝胶材料,制备了水凝胶涂抹式桥血管外支架,并通过动物在体实验证明该水凝胶材料具有合适的力学性质、良好的包裹性和组织相容性,使用方便,其中关于生物安全性及力学性质可调节的文章发表于《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文章被美国化学会推选为编辑精选及封面文章。此外本团队在现有基础上同期研发二代产品,利用水凝胶天然的多孔结构,制备载有再狭窄抑制药物的水凝胶涂抹式桥血管外支架,针对再狭窄机制,定向干预,进一步提升预防效果。
 
项目6
项目名称:多模态智能检测助力心血管疾病的辅助诊断及风险预测
项目介绍:立足于临床实际需求,围绕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早发现困难的实际问题,开发多导联实时无创心电监测的智能穿戴设备,在采集心电信号的基础上与其他可穿戴设备(如手表、手环等)采集的心血管疾病传统危险因素(如血脂、血压、血氧等)进一步整合,构建智慧医联体从而整合多种设备不同维度的健康检查信息和管理平台,开发和部署整合多层次、多模态数据的人工智能疾病风险预测与辅助诊断新模型,精准检测并捕获用户的异常指标,合理开展心血管疾病的精准检测、综合风险评估,并及时反馈危险预警至用户。本项目可有效提升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有效推进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警及综合风险评估,实现心血管疾病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促进心血管疾病慢病高危人群筛查,降低发病风险,显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极大降低医疗费用支出。
 
项目7
项目名称:主动脉杂交手术人工血管
项目介绍:主动脉弓部手术是心脏大血管外科治疗中的难点,面对高龄、高危、合并复杂合并症的患者而言,传统外科术式存在较高的围术期死亡率(13%-24%)和并发症发生率。杂交(Hybrid)手术(外科操作与介入技术相结合)的兴起,可避免深低温停循环技术等对机体脏器的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患者围术期死亡率。然而,目前杂交手术中应用的四分支人工血管分支排列间距较大且垂直于主干,其应用于升主动脉时,会挤占术野空间,增加操作难度,并增加分支血管打折导致狭窄和引起脑供血不足的风险。本项目提供了一种专用于主动脉弓部杂交手术人工血管。
 
项目8
项目名称:新型过渡起搏器
项目介绍:“老龄化趋势+微创治疗理念”催生心脏瓣膜介入术成为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掌上明珠,结构性心脏病赛道是未来十年的黄金赛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目前已经成为主动脉瓣疾病患者的一线选择。术后传导阻滞仍是TAVR最常见的并发症,约有10%~20%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在TAVR术后接受永久起搏器植入。然而研究表明30~50%的TAVR术后传导阻滞患者有可能逐渐恢复,远期并不需要起搏治疗。本项目提供了一种过渡性起搏器,通过创新性的设计避免传统临时起搏系统的并发症,植入时间可以超过30天,满足TAVR术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需求,并改善患者的舒适性。
 
项目9
项目名称:组合式术中按需阻断型分支支架血管
项目介绍: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高致死率、高并发症率的主动脉急症。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死亡率每小时增加1%-2%。当前孙氏手术的应用简化了主动脉弓部手术过程,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但因其操作难度大,术后并发症风险高,向基层医院推广普及难度大,致使部分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远不能满足当前临床的需求。一体化三分支支架的开发为降低主动脉弓部手术难度提供了思路,但定制化的治疗流程,不适宜病情危急的急性A型夹层,无法大范围开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项目团队开发了新的组合式术中按需阻断型分支支架血管系统,通过组合式设计满足个性化主动脉弓的要求,无需等待定制,同时实现弓部免游离和免缝合,显著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为急性A型夹层手术向基层医院推广提供可能,有望解决急性A型夹层的救治难题。
 
项目10
项目名称:病理性室速四维分析系统
项目介绍:在体标测是认识心律失常的最直观方法,以在体标测技术为基础的导管消融是治疗各类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其中病理性室速是该技术的最后壁垒。病理性室速在体机制复杂,折返普遍累及心肌中层和心外膜。目前临床所用三维标测系统仅能对单一层面激动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展示,实际并未真正实现室速折返的三维展示,对未标测层面(心外膜)和不可标测层面(心肌中层)激动传导的判断主要依据术者个人经验,因此消融门槛极高,消融难度大,治疗成功率低。本项目所述的病理性室速的四维分析方法,通过对标测数据的运算,实现对病理性室速折返路径的四维展示,提供精准化消融方案。
 
项目11
项目名称:可在体内全降解胸骨固定材料
项目介绍:胸骨正中劈开是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肺部肿瘤和食道肿瘤等多种疾病的经典手术入路方式,目前国内每年开展各类开胸手术数十万例。开胸手术需要采用不锈钢缝线捆扎方式固定胸骨切口,虽然钢丝抗拉强度大,可以有效固定胸骨,但也有诸多不可克服的缺点。首先钢丝是一种不能被机体吸收的异物,排异作用明显,并会引发慢性炎症,使患者胸部长期疼痛,严重影响外科治疗效果,部分患者被迫选择再次手术取出钢丝。其次,患者体内金属异物将使患者永久失去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的机会;对于婴幼儿患者,由于固定物不能同期生长,常常引发鸡胸畸形或脊柱畸形,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因此,目前临床上亟需一种可以替代钢丝解决上述缺点的新型胸骨捆扎材料。项目团队研发的聚丁二酸丁二醇类聚酯(PBS)/聚乳酸(PLA)可降解胸骨固定材料既具有普通钢丝的强度,又有体内环境可完全降解性特点,具备了巨大的临床应用潜能。PBS/PLA可降解胸骨固定材料不仅可以使患者有效避免因固定钢丝所致的胸部长期疼痛,改善手术患者的愈后,而且可以避免因固定钢丝不同期生长引发的各类胸骨、脊柱畸形,彻底消除再次手术取钢丝的风险,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项目12
项目名称:基于脉搏波相位差的不加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
项目介绍:中国高血压人群基数庞大,传统血压测量场景仍以点状、离散的测量方式为主,多为利用袖带式产品阻断动脉血流的方式来完成血压测量。而血压是个动态变化的生理参数,单点测量不能反映人体真实的血压情况。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是诊断高血压、评估血压水平、观察降压疗效的主要手段,在临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2、3级医院也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卫生经济学价值。但传统ABPM存在气囊压迫不适导致体验感差,本项目采用国际首创多路脉搏波相位差血压测量算法,结合血液流体动力学模型和人工智能模型,研发无袖带便携式24h动态血压监测仪,具备动态便携、续航能力好、自适应压力等优点,解决了传统血压监测的连续性不足和穿戴体验差的问题。
 
项目13
项目名称:下生殖道柔性光动力治疗仪
项目介绍: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四高发和死亡的恶性肿瘤,是女性健康的严重威胁之一,主要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氨基酮戊酸(ALA)光动力疗法通过光敏剂的激活产生一系列光生化反应杀伤肿瘤细胞,因其在特异选择性,组织创伤性,安全重复性等方面的优势,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项目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小型光动力治疗主机及其导光附件,适用于对宫颈癌前病变及皮肤疾病等采用氨基酮戊酸光敏剂进行红光治疗,与其他治疗设备相比,增加光照可及性,降低患者损伤,提高了医生的视野,方便医生对治疗过程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控,提高治疗效果及可靠性。
 
集中推介精选项目清单(16个)
1、新型高效抑菌内镜胆道取石网兜
2、仪器内部高效除尘辅助装置
3、便携式半自动旋盖装置
4、免升降温反应区模块化的荧光PCR仪
5、重力牵引的防吸附左心引流装置
6、持续雾化吸氧面罩
7、血管内用阻断装置及血管阻断系统
8、一种安全持续胸腔积液抽取装置
9、血清S100a89复合体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
10、新型微创二尖瓣介入缘对缘修复器械
11、便于调节穿刺角度的心内科临床用穿刺装置
12、一种心脏起搏器系统、控制心脏起搏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13、心胸外科充气式手术体位调节垫
14、自动化嗅觉训练或测试装置
15、ECMO远端灌注管
16、一种关节查体仪
二维码
国杰研究院新产业发展部 - 科学技术部主管机构 电话:010-53678368、guojie-nidpc(微信) 传真:010-62781992 邮箱:office@nidpc.org.cn、guojierc@163.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30号清华大学学研大厦B906、907
Copyright ©2000-2024 科学技术部主管国杰研究院·新产业发展部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58 备案号:京ICP备09014411号-5